“绝怜人境无车马,信有山林在市城”,这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在《拙政园图咏·若墅堂》一诗中的描写。苏州瑰宝众多,被称为“立体的画,凝固的诗,无声的音乐”的苏州古典园林,始终是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。
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系列,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,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。皇家园林以宏大、严整、壮丽称胜,而苏州园林以小巧、灵动、写意见长。
从历史深处走来,苏州园林以其美轮美奂的形态,在新时期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对苏州古典园林作遗产保护情况调查后认为:“苏州古典园林管理一直走在全国世界遗产保护的前列,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典范。”
古代文人抒发情怀之地
苏州园林,始于春秋,发展于唐宋,全盛于明清,鼎盛时期有250多处,至今仍存有58处,被称为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”的经典之作,赢得了“江南园林甲天下,苏州园林甲江南”的美誉。
与北方皇家园林不同,苏州园林多采用曲折而错落的布局,通过对景、敞景、分景、借景等造园手法将山池、亭阁、花木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虚实相济,在有限的空间里,营造出“咫尺山林”的悠远意境。
“苏州园林的园主多为退隐的官宦。”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凤春介绍,苏州园林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,是园主寄托情怀、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。从官场退隐的文人,在最繁华的地段买一块地,砌一道高墙,隔开尘世的喧嚣。闲来请来一些清客,在园中吟诗、作画、度曲。一时间,苏州园林成了江南灿烂文化的承载者。
目前,苏州共有拙政园、留园、网师园等9处古典园林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道:“这些建造于11—19世纪的园林,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,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。”
苏州园林发展处理好了“三对关系”
“园林既不定型于朝夕之内,也无法靠集中突击或重金投入换回,更非通过模仿而能获取。”苏州市园林局局长陈卫京表示,这是苏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后的十年,正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、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十年,也是苏州园林保护最有成效的十年。有专家评价,苏州园林的保护,巧妙地处理好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、全面保护与精品典型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这“三对关系”。
《苏州园林》杂志编辑沈亮认为,园林与苏州城市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。苏州园林传达出的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、古典气息,增强了苏州对国内外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资源的吸引力;而苏州强大的经济实力,又为古典园林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为了完整地展现古典园林的价值,苏州有计划地对目前尚存的古典园林开展了恢复历史原貌的工作。自1997年以来,共投资800多万元,先后修复了畅园、五峰园、艺圃、网师园等古典园林。
目前,古典园林已成为苏州旅游业及服务业发展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,仅古城区作为世界遗产的7个古典园林,每年吸引350多万名游客,创造1.5亿元左右的门票收入。“这些收入,都被重新投入到了园林的修复和管理中。”陈卫京说。
苏州还注重依托古典园林物质遗产的保护,传承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夏日的网师园,每到夜晚就会举办昆剧、评弹等演出,使游客在欣赏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的同时,感受非物质文化的魅力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顾问爱川纪子说,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遗产中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完美结合。
专业化保护,苏州园林精髓得以长存
上世纪50年代初,苏州就设立了园林修复委员会。在古典园林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后,苏州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暨古典园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统筹协调各项工作。建立起两级保护监测网络,一是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,负责全市各个遗产单位保护状况的监测工作;二是各个遗产单位的监测点,负责对自身管理的遗产进行监测。2004年,苏州在国内率先建设了“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信息动态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”。
“苏州园林的主体建筑都是木结构,耐久性弱。每隔三五年要油漆一次,每隔三五十年做一次落架大修。”苏州市园林局副局长曹光树说,“一直以来,修复严格遵循‘修旧如旧’的原则,留园主体建筑曲溪楼的修复便是鲜活样板。”留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说,“原材料、原工艺、原色彩、原法式”,是此次维修工程的四大施工原则。为了将对建筑外貌的影响降到最低,曲溪楼修缮人员把强度远超钢材的碳纤维等现代材料包在了木头里。“6165cc金沙总站还采用‘传统打石桩’的做法,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。细致的维修方案、严谨的实施要求让曲溪楼修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培训课程。”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园林,苏州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、世界遗产传统建筑保护论坛等,建立了园林专业档案馆,并将6月28日确立为“苏州世界遗产日”。如今,苏州园林“走出去”的步伐不断加快。早在1980年,网师园的殿春簃就被“搬”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,成为第一处海外版苏州园林。目前,复制到海外的苏州园林多达30余处。